水泥

    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

    [复制链接]
    查看7 | 回复0 | 6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水泥加水拌合后,首先是水泥颗粒表面的矿物溶解于水并与水发生水化反应,最初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浆体,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,水泥浆体逐渐变稠失去可塑性,这一过程称为水泥的凝结;随着水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,凝结的水泥浆体开始产生强度,并逐渐发展成为坚硬的水泥石,这一过程称为硬化。水泥浆的凝结、硬化是水泥水化的外在反映,它是一个连续的、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,其结果决定了硬化水泥石的结构和性能。

    硅酸三钙(C3S)在水泥熟料中的含量一般占50%左右,有时高达60%以上,故硬化水泥浆体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3S的水化作用、产物以及所形成的相应结构。

    硅酸三钙的水化速度很快,其水化过程根据水化放热速度-时间曲线,可划分为五个阶段:
    ①诱导前期(Ⅰ)​。加水后立即发生急剧反应,但该阶段时间很短,在15min以内结束。
    ②诱导期(Ⅱ)​。这一阶段反应速度极其缓慢,又称静止期,一般持续1~4h,是硅酸盐水泥浆体能在几小时内保持塑性的原因。初凝时间基本上相当于诱导期的结束。
    ③加速期(Ⅲ)​。反应重新加快,反应速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大,出现第二个放热峰,在到达峰顶时本阶段即告结束。一般持续4~8h,此时终凝已过,开始硬化。
    ④减速期(Ⅳ)​。反应速度随时间延长而下降,该阶段一般持续约12~24h,水化作用逐渐受扩散速度的控制。
    ⑤稳定期(Ⅴ)​。反应速度很低、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,水化作用完全受扩散速度控制。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过程,一般按水化反应速率和物理化学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。
    ①初始反应期。水泥加水拌合后,未水化的水泥颗粒分散在水中,成为水泥浆体。水泥颗粒的水化从其表面开始。水和水泥接触,水泥颗粒表面的熟料矿物与水反应,形成相应的水化产物并溶于水中。
    ②潜伏期。水化作用继续下去,使水泥颗粒周围的溶液很快达到水化产物的饱和或过饱和状态。由于各种水化产物的溶解度都很小,继续水化的产物以细分散状态的胶体颗粒析出,附在水泥颗粒表面,形成凝胶膜包裹层。在水化初期,水化产物不多,包有水化产物膜层的水泥颗粒之间仍彼此分离着,水泥浆具有可塑性。水泥颗粒不断水化,水化产物膜层逐渐增厚,减缓了外部水分的渗入和水化产物向外扩散的速度,使水化反应在一段时间变得缓慢。
    ③凝结期。随着水化反应的不断深入,膜层内部的水化产物不断向外突出,最终导致膜层破裂,水化又重新加速。水泥颗粒间的空隙逐渐缩小,而包有凝胶体的颗粒则逐渐接近,以致相互接触,接触点的增多形成了空间网状结构。凝聚结构的形成,使水泥浆开始失去可塑性,此为水泥的初凝,但这时还不具有强度。
    ④硬化期。以上过程不断地进行,固态的水化产物不断增多并填充颗粒间的空隙,毛细孔越来越少,结晶体和凝胶体互相贯穿形成的凝聚-结晶网状结构不断加强,结构逐渐紧密。水泥浆体完全失去可塑性,达到能担负一定荷载的强度,水泥表现为终凝,并开始进入硬化阶段。水泥进入硬化期以后,水化速度逐渐减慢,水化产物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,扩展到毛细孔中,使结构更加致密,强度也相应提高。

    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从颗粒表面深入到内核的。开始时水化速度较快,水泥的强度增长快,但由于水化反应不断进行,聚积在水泥颗粒周围的水化产物不断增多,阻碍了水和未水化的水泥接触,水化速度减慢,强度增长也逐渐减慢。但无论时间多久,水泥颗粒的内核很难完全水化。因此,在硬化水泥石中,同时包含有水泥熟料矿物水化的凝胶体和结晶体、未水化的水泥颗粒、水(自由水和吸附水)和孔隙(毛细孔和凝胶孔)​,它们在不同时期相对数量的变化,使水泥石的性质随之改变。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14

    主题

    0

    回帖

    42

    积分

    新手上路

    积分
    42